• 华体会hth
    全国服务热线

    华体会hth400-6606-033

  • 华体会hth
    扫码关注三杉地板
    华体会hth
    微信公众号

东明县三春集镇贾寨行政村

发布时间:2025-04-04 00:45:56    发布者:华体会hth   阅读量:3287

  贾寨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处,由贾寨、徐湾、陶堂、韩寨四个自然村组成。现有430户,1829人,耕地4000余亩。

  据《长垣县志》、《东明县志》记载,该行政村清朝时期属长垣县东南路官民里,民国初期属长垣县第七区大徐寨乡,1944年日伪占领时期属长垣县河东第三区,1947年属东明县第六区,1958年以来属三春公社(乡、镇)。

  贾寨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.5公里处。现有223户,931人,耕地1705亩。

  据《东明县地名志》记载,明洪武年间,贾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以姓氏命名为贾寨。该村现有贾、常、李、崔、杨、赵六姓。其中,贾姓为始迁户,130户,510人;常姓于明洪武三十九年(1396)从山西洪洞县迁入,现有55户,268人;李姓于清嘉庆年间从马头西街迁入,21户,82人;崔姓何地何时迁入不详,12户,51人;杨姓于1977年从新兴集迁入,3户,12人;赵姓于1998年从赵盘寨迁入,现有2户,8人。该村常好奇、常好良于1956年迁往黑龙江佳木斯;贾洪礼1户3人于1960年迁往新疆石河子。

  解放前,该村生产条件差。村外遍布沙丘,沙丘下1000多亩可耕地,大部分是飞沙、盐碱和涝洼地,土质瘠薄,怕旱、怕涝、怕风沙。小麦种不保收,春天常被风沙打死。主要种植高粱、谷子、黍稷等小杂粮,一般亩产百斤左右。大豆少有种植,亩产只有50多斤。由于粮食收成差,村民生活贫困,当时全村50多户,常年外出逃荒要饭的就有30多家。为生活所迫,会手艺的就做些小生意。贾洪汉、李守明开粉坊,加工地瓜粉条,绿豆粉皮;贾洪耀开油坊,卖花生油;贾长修等人做爆竹、烟花、礼炮。

  解放后,该村实现了农业合作化,为摆脱穷困局面,他们植树造林,防风固沙,平整土地,大搞农田基本建设。由于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,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。1973年,在县、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,该村开始引黄灌淤,1978年复灌,彻底改良了土壤。昔日的风沙、盐碱、涝洼地,变成了保水保肥的丰产田,从此开创了农业的新局面。

  该村生产条件变更后,发展林业生产,搞桐粮间作500多亩,栽植桐树1.5万株。同时,根据田间工程配套需要,先后开挖排灌沟渠6条,筑桥建闸12座,新打机井11眼,全村土地实现了旱能灌、涝能排,进一步提升了抗灾能力。特别是1980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,农民种田有了自主权,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。

  他们舍得在土地上下力气、花本钱,使用机械化耕作,科学种田,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。目前,该村小麦亩产近千斤,玉米亩产超千斤,花生亩产350多斤,棉花亩产皮棉150多斤,均创历史最高水平。

  1981年元月7日,时任国务院总理的,在当时河南省委书记段君毅、东明县委书记王玉德陪同下到该村视察,在大队党支部书记贾世才家,同时任三春公社党委书记艾东修,副书记王书庆、靳庆和及村党支部书记贾世才等,就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了座谈。艾东修等汇报了推行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和变化。赵总理耳闻目睹东明农村的可喜变化,特别高兴地说:“淤改加上责任制,等于大翻身。”鼓励大家继续做好工作,强调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各项政策长期不变。村民吃了定心丸,解除了后顾之忧。

  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,贾寨人还充分的利用当地树多、木材多的优势,在原木收购和板材加工上大做文章,广开致富渠道。现在该村有七个自由结合的原木收购组,参与180多人。他们自筹资金,自备车辆,在周围村庄和附近乡镇零星收购原木,然后成批销往郓城等地原木旋皮厂。村里还有八个自由结合的板材加工组,每组有带锯一台,参与50多人。他们自筹资金,自购原木,加工成板材,成批销往曹县庄寨等地木器加工厂。由于销路稳定,风险较小,生意兴隆,人均年收入上万元。

  徐湾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.5公里处。现有居民49户,187人,耕地735亩。

  据《东明县地名志》记载,清乾隆年间,徐氏祖从本县徐寨村迁此建村,以姓氏命名为徐湾。该村现有徐、霍、张、周、吴、陶六姓。其中,徐姓为始迁户,33户、123人;霍姓于清嘉庆年间从河南兰考县小霍屯村迁入,8户、32人;张姓于清同治九年从本镇祥符营迁入,2户、9人;周姓于1981年从四川绵阳迁入,2户、9人;吴姓于1982年由本县郭寨村迁入,2户、6人;陶姓于1958年由本镇陶堂迁入,2户、8人。

  徐湾村域内原是肥沃的黑土地,民富地阔,有良田13顷。村内多植杏树,春日繁花似锦,麦季一片金黄,秋日硕果累累,风景宜人,林茂粮丰。清咸丰五年(1855)黄河决口兰阳铜瓦厢,一场大水,淹没了田园,改变了土质,使这里变成了连绵起伏的沙丘,沙丘间积水成灾,泛起了白茫茫的盐碱。耕地锐减到100多亩,均为村内一家富户所拥有。村民们倾家荡产,一贫如洗,生活难以为继,不得不另谋生路。由于土地沙碱涝洼,芦苇丛生,他们便就地取材,靠割苇编席、编穴子、打苇笆,拉到杞县、开封等地去卖,换钱养家糊口,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。

  清末民初,军阀混战,盗匪猖獗,该村地处偏僻,四周又是芦苇荡,成了土匪出没的地方。兰考县黄口土匪张老五为了扩大地盘,发展势力,先后拉拢地痞徐香罗、徐本昌入伙。抗战时期,徐本昌又投靠三区大队长阎秀瀛。从此,勾结,鱼肉乡里,残害百姓,制造了一桩桩杀人越货、绑票勒索、草菅人命的血案。

  地痞徐香罗、徐本昌入伙后,该村成了土匪昼伏夜出、绑架人质、窝藏脏物的“落脚点”。徐香罗专管看守人质。土匪欲在本村唯一富户徐惠民家吃住,被其父拒绝,徐本昌怀恨在心,借机怂恿土匪张老五将徐惠民之父杀害。

  1941年7月,兰考县陈集土匪陈令太(张老五同伙)在外地绑架了二男二女四名人质,由该村徐香罗看守。两名男子伺机逃出,在村南路遇该村人徐墨,一齐磕头求救,请他帮助搭救妻子。正直善良的徐墨心想,土匪心狠手辣,自己又无钱无势,明求肯定不行,只能暗救。于是,帮助二人在夜深人静时,从墙外挖地洞将两名女子救出。徐香罗得知是徐墨所为后,立即报告徐本昌,徐本昌勃然大怒,带人到徐墨家将徐墨及其妻子、女儿一家三口杀害。

  徐本昌当了伪三区大队长后,手下有100多人,一介地痞变成了横行一方的恶霸。徐本昌要盖楼,用工、用料全摊派到该村和附近村庄的百姓头上,谁家有梁檩就抬,谁家有砖瓦就拉,由八名亲信为其催工、催料,如有抗拒者,轻则辱骂,重则严刑拷打,搞得四邻八村怨声载道。徐惠民为报父仇,假意投靠阎秀瀛,伺机除掉徐本昌,唆使其堂弟徐本建将徐本昌一家三口杀死,结束了此贼罪恶的一生。

  解放后,在党的领导下,消灭了土匪恶霸,徐湾人翻了身。人们清楚地记得,土改时拆除徐本昌家的楼房,徐湾及附近村庄的七八百人,像赶会一样,成群结队前来认领物料,徐本昌搜刮来的不义之财物归原主,回到群众手中。之后,村民们组织起来,实现了农业合作化,依靠集体的力量,努力改变生产条件。1973年至1976年引黄灌淤,不但改良了盐碱涝洼地,而且扩大了耕地面积。灌淤后,组织群众挖沟修渠,大搞农田基本建设,使全村700多亩土地达到旱能浇、涝能排,农业产量明显提高。目前,该村林粮间作200多亩,小麦亩产900多斤,玉米亩产1000余斤,花生亩产500多斤,皮棉亩产160多斤。在抓好农业的同时,该村还大搞养殖、林木加工、劳务输出等,多渠道地增加收入,村民越来越富裕。

  陶堂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.5公里处。现有居民74户,375人,耕地980亩。

  据村碑记载,明成化十七年(1481),陶氏祖由河西陶塘迁此建村,沿用原村名陶塘,后演变为陶堂。该村现有陶、牛、阎、赵、黄五姓。陶姓为始迁户,41户,186人;牛姓由小井乡牛集迁入,29户,172人;阎姓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5)由大岗迁入,2户,8人;赵姓于光绪二十一年由河西陶塘迁入,1户,6人;黄姓于2005年由杨寨迁入,1户,3人。

  抗日战争时期,陶堂村一带曾发生过八路军歼灭伪三区阎秀瀛保安团的战斗。1942年3月某日,八路军某部侦察班获得情报,驻新兴集踞点的伪保安团,经徐湾、三春集要到抗日根据地扫荡抢粮。为消灭这股危害抗日军民的杂牌队伍,八路军某部骑兵连约300人埋伏大营村,八路军某部侦察班埋伏在祥符营,边区地方武装约200人埋伏在陶堂村。上午,伪保安团170多人,趾高气扬地向三春集方向进发。刚到陶堂南地,埋伏在该村的边区地方武装首先发起攻击,接着骑兵连从东部,侦察班从西部迅速赶来投入战斗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,一举将保安团击溃,共击毙27人,生俘120多人,缴获轻机枪两挺,步枪100多支,子弹一批。

  陶堂人有着苦难的过去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兰阳铜瓦厢黄河大堤决口,将村南、村西冲成两个大河身,村东堆起了三个高可愈丈的大沙丘,村北落下了一片黄沙。两个河身盐碱涝洼,芦苇、杂草丛生;三个沙丘不断随风滚动,寸草不长;村北沙地勉强可种,但常受风沙危害。当时主要种植小麦、黍稷、谷子、花生等作物,一般亩产均不超过70斤。在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下,村民们便利用本地芦苇,家家户户编苇席,靠卖席养家糊口。

  解放后,该村实现了农业合作化,为防风固沙,除涝治碱,他们栽过树,挖过沟,打过井,搞过台田,但由于生产条件没有根本转变,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,村民重操旧业,组织起来大搞编席。农闲时一个月能编一万多领,由供销社收购,销往濮阳、长垣、开封、青岛、威海等地,集体和个人都增加了不少收入。1970年,县里还在此召开现场会,并举行“编席大赛”,吸引了四邻八村的人前来参观。

  1973至1976年,该村在县、社党委的统一组织下,连续四年大搞引黄灌淤,彻底改变了生产条件,全村900多亩耕地淤成了良田沃土。1978年又挖沟修渠,筑桥建闸,大搞田间工程配套,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。特别是1980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,群众的种田热情空前高涨,林粮间作面积增加到300多亩,作物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,小麦和玉米亩产分别达到1000多斤,皮棉亩产也超过160斤。

  该村农业上去后,他们又大力开展畜牧养殖、原木收购加工和劳务输出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家家户户喂牛、养羊。其中20多户就养牛50多头,养青山羊100多只。1983年县里在此召开了养牛现场会。九十年代起,又搞原木购销和木器加工。全村有30多人从事原木购销,在本地零星收购,成批销往郓城、曹县等地,营利可观。村民陶华还在县城和三春集乡分别建有两个“雕花棺木加工厂”,用工100多人,月产成品20多箱,主要销往日本、韩国等地,年产值40多万元。牛利军、陶国栋等10人,在河南郑州市开木器加工厂,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。全村每年有40多人外出打工,人均年收入上万元。

 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,村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,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。1978年办电,2004年修路,家家翻盖了新房,购置了农业机械,各项事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。

  韩寨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处。现有居民110户,400人,耕地580亩。

  据《韩氏家谱》记载,明永乐年间,韩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以姓氏命名为韩寨。该村有韩、王两姓。其中,韩姓85户,298人;王姓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原住紧挨韩寨的王庄村,后因水灾,王庄人四处逃散,剩下一支迁入韩寨,25户,102人。

  清咸丰五年(1855)黄河泛滥,改变了韩寨一带的生态环境,村南留下高达数米的沙丘,村北成了涝洼盐碱,村东260多亩地变成了沙碱薄地。由于风沙危害,小麦、高粱、花生等作物亩产均不过百斤。全村15户人家就有7户刮盐土、卖盐、卖碱,6户逃荒要饭,过着衣不遮体、食不裹腹的生活。也有不少人投亲靠友,远走他乡。在人口锐减、土地荒芜之际,村民韩朝选却不离故土。坚持拾荒、开荒,广种薄收。他稍有积蓄,便购买土地,置买牲口、农具,逐步扩大再生产。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,家业慢慢的变大,到了清同治年间,已拥有土地16顷。在其鼎盛时期,家有楼房两座,瓦房几十间,宅院高大气派,喂着100多头牲口,雇着几十个长工、短工。春、秋犁地时,下地拖拉犁、耙、绳、套的拖车一出就是48辆。这种贫富县殊、两极分化的情景,是旧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。

  清朝末年,村民韩纪川曾任大徐寨乡乡长,为官清廉,善待乡邻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韩寨一带遭受水灾,长垣县令前来视察灾情,他用自家的粗茶淡饭招待。陪同县令察看水灾时,亲自下到水中打捞庄稼。县令对他十分赞赏,当场决定河东区免皇粮三年。此事深得民心,至今传为佳话。

  解放后,韩寨村的贫苦农民翻了身,经过土地改革,生活有了好转,农村经济也开始活跃。村民韩金善开起粉坊和油坊;王国彦先是卖豆腐,后又开油坊,还买了小型轧花车。多数村民农闲编席,妇女们纺花织布,生活日益好转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他们响应党的号召,积极组织起来,依靠集体力量,植树造林,防风固沙,兴修水利,大搞农田基本建设,生产条件逐步改变。特别是两次引黄灌淤,全村580多亩沙荒盐碱涝洼地淤成了良田。接着又挖沟修渠,大搞田间排灌工程,实现了旱涝保丰收。目前,该村土地实现了林粮间作,小麦亩产近千斤,玉米亩产超千斤,皮棉亩产160多斤。改革开放后,该村的民营经济也快速地发展起来。韩凤友、韩新院、王三高、王兵等充分的利用本地丰富的林木资源,安装了带锯,从事原木收购和加工,经郓城、曹县客户转销日本、韩国,经济效益可观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全村已建立原木收购、板材加工点五家,生意红火,从业者50多人,进一步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。过去穷得出了名的韩寨村,现在已变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上一篇:AMAC木材指数跌落198%前十大权重包括江山欧派等

下一篇:方正中期期货2025年春节长假持仓风险提示